? ? 12月16日-17日,吉林省榆樹市和松原市的農民朋友迎來了喜事,兩地的中國農資智能測土配肥中心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從明年起,兩個產糧大市的農民將能用上真正的配方肥了!這可是一件可以影響當地用肥習慣和改良土壤環境的大事,啟動儀式吸引了數百名前來參觀學習的農民朋友,他們的高漲熱情也為當地的嚴寒天氣增添了幾絲暖意。據悉,中農控股是業內率先推廣智能測土配肥站建設的先行者,從2014年至今已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了近百家智能配肥中心,這一節本增效的服務模式一經推出便得到農業部門和使用者的認可和好評,已有數十萬農民通過使用配方肥而受益。
缺啥補啥,吃飽不浪費
? ?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在我國過去的農業生產中,肥料對于莊稼的作用是錦上添花,“為了多產糧食,就得多施化肥”成為農民農業生產中的固定思維,可是化肥畢竟不是作物增產的萬能藥,當作物產量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化肥所能起到的增產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農民卻并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由此導致我國化肥用量不斷上升,而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帶來的不良后果就是:土壤板結、酸化、土地肥力下降、農產品品質下降、減產和下一輪再多施化肥的不良循環。
? ? 此番,兩市智能測土配肥中心的相繼成立一方面是得益于中農控股在推廣測土配肥中心建設上的優勢所在;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則在于當地農資經銷商和農民,對不科學施肥給土壤和作物帶來諸多不良后果的反思。中農控股磷復肥部經理助理張寅認為,多年不合理的施肥顯現出的后果已經讓農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具體因素,比如氮素殘留、土壤板結帶來的保水保肥能力減弱等問題農民知道的不一定準確。這就需要當地農業部門或者是能夠主動提供服務的農資企業,為農民的土地進行全面體檢,也就是測土工作,根據測土結果進行配方施肥,來解決農民面對的種植難題。
? ? 據了解,測土配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那么中農控股智能配肥中心優勢如何給農民配肥的呢?據中農控股磷復肥部業務經理衣少平介紹,配肥站采用當地農業部門的土壤數據作為基準線,再根據配肥站工作人員對每戶農民耕地測量的數據進行微調,農民前來購肥時,工作人員只需在配肥機的觸控板上輸入地塊、作物和目標產量等信息,稍等片刻,科學定制的配方肥即可成功出爐。“為了更方便的為農民服務,配肥站還會給每位農民配發一張帶有儲存條的施肥建議卡,里面儲存著農民的地塊信息和配肥數據,再次配肥只需輕輕一刷,即可輕松配肥。”衣少平說。
質量過硬,生產簡單方便
? ? 在榆樹市測土配肥中心,前來參觀的農民紛紛對這個新奇的“微工廠”產生了極大興趣。此前,有大部分農民從沒聽說過測土配方肥。有農民發問:“這個機器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化肥就這樣生產出來的嗎?”榆樹市配肥中心站站長鄧國東聽聞此語就在現場演示了配方肥生產的全過程,只見智能配肥機的側邊開著五個投料倉,分別對應著氮肥、磷肥、鉀肥、有機肥和菌肥的原料投放,鄧國東在配肥機的觸控操作顯示屏上依次隨機輸入了一組包含地塊、作物和目標產量的數據,將印有中國農資“華粒欣”的化肥袋安裝在出料口,按下配肥啟動鍵,幾分鐘后,一袋40公斤的配方肥就展現在大伙兒面前。鄧國東在一旁講解著:“這個配方肥質量絕對過硬,在現場配肥時可以看得見原料的投放,而且配出來的肥料根據各個顆粒顏色的不同就能分辨出來哪個是氮、哪個是鉀、哪個是有機肥。”農民紛紛抓起一把肥料顆粒仔細的觀察,還有的用鼻子去聞肥料的味道,表情極為認真。
? ? 還有農民提出了自己最為關心的問題:“這個肥料的效果對比怎么樣?會不會有假肥料?”衣少平解釋說,中農控股作為農資行業的“國”字頭企業,擁有豐富的上游資源和原料優勢,直接采納大型知名企業的優質原材料,測土配肥生產的全過程則由北京總部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后臺進行監管,這樣就可以在源頭上保證配方肥的質量和養分含量。同時,每生產出來一袋配方肥產品,包裝均以中國農資“華粒欣”為品牌,附上配肥站負責人和農民耕地的相關信息,保證每一袋產品可追溯,保證每一袋產品都能給作物帶來切實的功效。
? ? 衣少平還告訴記者,現用現配的配方肥生產模式簡單便利,既避免了部分肥料存放時的結塊、脹氣、沉淀,更重要的是滿足農民隨時使用隨時生產、需要多少生產多少的實際需求。
精準施肥,提升土地價值
? ? 松原市智能測土配肥中心位于松原市扶余縣,是由萬青農機專業合作社和中農控股共同建立,占地面積10000平米,庫房面積1200平米,預計每年可提供1600余噸配方肥用于合作社的高品質馬鈴薯種植和玉米、小麥間種新模式的施肥技術改良,解決了當地急需的高效肥料供應難題。
? ? 合作社理事長谷洪緒告訴記者,萬青合作社流轉的土地面積600余公頃,代耕代管土地面積4400余公頃,為了號召社員合理利用土地,合作社通過科學研究和試驗進行種植改良,把傳統種植玉米的行距縮短,取消地壟溝,變為玉米、小麥的間種模式。在保證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預計每年每公頃可為農民多產4000斤小麥,平均增收5000余元。確保這種模式增收的基礎條件之一則是精準施肥,谷洪緒認為,精準施肥技術是規模化種植、精準農業的核心技術。因為流轉土地面積廣,所以對肥料成本的控制較為嚴格;因為種植的是高品質農產品,所以對肥料的合理養分配比要求嚴格;因為主做定制化的訂單農業,所以使用的也該是定制化的配方肥。
? ? 在此之前,萬青合作社理事長谷洪緒早就把目光對準了配方肥。谷洪緒說:“玉米、小麥間種模式的一個弊端在于養分的供應需求增大了,不能科學、精準的施肥,則過多的肥料殘留會導致土壤問題繼續惡化,而過少的肥料施用則達不到作物的需養目標。智能配肥站的成立極大的方便我們嚴格按照養分配比進行施肥,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土壤墑情的變化,適當的改變配方肥中有機質、中微量元素和有益菌的含量,再配合我們的農機優勢,將為本地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一個好樣板。”?
? ? 在東北地區,因為氣候條件,作物均為一年一熟,相比對我國南方地區作物的生長周期長,為了解決后期脫肥,當地農民都會在作物生長后期進行多次追肥,中農控股的配方肥能否實現一次性施肥不追肥呢?谷洪緒告訴記者,原理其實很簡單,一般大顆粒或是比如硫包衣的肥料,均具有緩慢釋放肥效的作用,我們將這個應用到配肥站中,根據作物生長需求,配肥站提供具有緩控釋包膜技術的氮肥原料,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 ? “配方肥不僅能夠減少化肥用量,更能培肥地力,穩產增收。我們相信,隨著中農控股配方肥的推廣使用,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配方肥。”谷洪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