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我國多地進入主汛期,江淮流域等一些地區防汛形勢十分嚴峻。面對災情,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簡稱“中農集團”)聞“汛”而動,積極發揮農資流通網絡優勢和農業綜合服務優勢,全力保障汛期農業生產需要,協助受災地區將農業損失降到最低。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中農集團服務農業生產的擔當從未改變。中農集團董事長蘇澤文表示,今年以來,中農集團經受住新冠疫情沖擊帶來的大考,做好春耕農資供應工作,扎實做好汛期農業生產服務。下半年,中農集團將繼續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經營,保障農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十三五”圓滿收官貢獻中農力量。
供應和服務兩手抓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江西全省農作物因澇受災嚴重。面對災情,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及時動用省級救災種子,免費發往災區。
中農集團子公司中農種業旗下的江西現代種業公司積極配合,全力以赴開展抗災救災恢復生產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災農損失。截至7月12日中午,1.8萬公斤救災種子已安全配送至浮梁縣、樂平市、臨川區等災區。同時,江西現代種業還迅速組織農技人員下鄉開展技術服務,深入抗洪一線,發放技術資料3萬多份,確保災后用種安全。
安徽長豐縣是全國設施草莓生產第一大縣,素有“中國草莓之鄉”的美譽。今年6月以來,當地也是遭遇連續暴雨,受災后的草莓幼苗面臨死棵、減產的嚴重威脅。
種植大戶梁廷根的地塊受災嚴重,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中農集團子公司中農立華安徽團隊技術人員第一時間聯系到他,提供科學用藥方案和技術指導 ,通過根部噴淋的方式,促進草莓幼苗生根,緩解澇災的不利影響。梁廷根激動地表示,“立華方案真頂用。”
汛情就是命令,責任重于泰山。作為中國供銷集團所屬全資企業,中農集團是國內最大的農資流通企業,還承擔著國家化肥、農藥救災儲備和化肥淡季儲備的戰略任務,是國家調控農資市場、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力量。蘇澤文表示,中農密切關注南方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組織專門力量,因地制宜研究災后復產、搶耕搶種、病蟲害防治等專項方案,全力協助受災地區將農業損失降到最低。
“我們是一手抓農資供應,一手抓社會化服務。”蘇澤文表示,依托遍布全國的一萬多家經營網點和基層服務中心,中農組建運輸車隊,全力打通農資配送“最后一公里”。截至6月底,中農集團已累計調入化肥1360萬噸,同比增長15.3%;農藥約11萬噸,同比增長16.2%。不僅如此,中農組織農服人員還深入田間地頭,推廣水肥一體化方案及高端新型肥料施用,為農民提供三夏期間全套生產方案。同時及時收集天氣信息,幫助農民制定防災減災預案。
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目前,中農集團化肥銷量在全國市場上的占比約為15%,農藥銷量的占比約為8%。其中,農藥板塊包括流通和生產,流通由中農立華公司負責,生產由中農聯合公司負責。
為了能幫助東北乃至全國更多地區的水稻種植戶有效解決水稻病害,6月以來,中農立華在黑龍江建三江墾區、佳木斯、哈爾濱、齊齊哈爾聯合開啟“立華優品,生活有稻”直播觀摩會。線上線下會場“雙管齊下”,不僅為現場水稻種植戶細致地講解了水稻防治病害的知識,也讓全國更多地區的種植戶通過屏幕和現場的農技專家一起交流學習。直播共吸引超過2萬農戶在線觀看,大家紛紛在留言區提問溝通,分享學習知識。
“春爭日,夏爭時”。中農立華在三夏期間爭分奪秒,在大力開展線下活動的同時,積極開拓線上渠道,利用直播的形式,為全國更多地區的種植戶提供農技指導,做到線上線下“兩開花”,確保種植戶不誤農時,不耽農事。
5月下旬以來,面對三夏期間種植戶遇到的農技難題,中農立華在《立華說農技》、《每周說農事》等節目中,圍繞水稻、棉花、豇豆、大蔥等作物開展農技直播40場,服務農戶超過10萬人。借助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今年以來,中農立華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不僅沒降,還實現了逆勢上揚。
中農立華董事長兼總經理蘇毅介紹說,不同于以前下到田間地頭才可以開展工作,現在公司員工和全國上萬個基層網點均改為通過微信了解需求,有目的、有準備地安排生產。
“目前已有不少農資企業開始用抖音、網絡直播、微信等方式,講授科學用肥、合理用藥和農化知識,積極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蘇澤文介紹說,為持續深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農以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為抓手,利用線上、線下兩種資源提升為農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截至6月底,中農集團已組織1300多名技術人員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線上講座780場,線下培訓近千場,服務農戶超460萬人次,覆蓋耕地面積近4000萬畝。
創新和穩健齊步走
眼下正值大姜幼苗期至旺盛生長期的過渡階段,中農(天津)化肥有限公司農化服務團隊對使用“艾米收”肥料的大姜種植戶進行了回訪。
家住秦皇島留守營鎮胡各段村的楊大姐種植大姜多年。她說:“之前就聽說中農艾米收特肥效果好,今年一次性買了20袋,不管是莖稈的粗壯程度,還是在葉片肥厚上,都較去年有了很大的改善。”
廣受農戶認可的產品,源自中農集團對研發的不懈追求。中農非常重視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努力以技術進步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如今,中農集團已擁有肥料、農藥、種子、農機裝備等方面的專利共275項,其中有效發明專利74項;參與形成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共23項。有效商標共678個(含不同類別)。
蘇澤文表示,未來,中農集團還將繼續大力支持下屬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積極推廣高科技含量的綠色農資產品,為我國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對于下半年的工作,蘇澤文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企穩向好的態勢明顯,中農集團將繼續按照供銷總社的總體部署,在供銷集團的正確領導下,結合自身實際落實“六穩六保”工作。
“中農將繼續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經營。”蘇澤文表示,中農會主動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鞏固經營成果、提升管理水平,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強化使命擔當,精準把握市場趨勢,保障農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同時,將進一步發揮農資流通主渠道作用,推進“中國農資”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及莊稼醫院建設,優化網絡布局,夯實為農服務基礎。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